撰文:高醫心理系何文澤助理教授
加入心理系或心理學研究所的方式非常多樣,我想跟你聊聊如何更認識心理學,不僅是讓你更可能進心理系,也瞭解自己適不適合心理學。請注意,心理系談的心理學跟大眾想像的可能不太一樣,我們很強調「科學」心理學,也就是講求證據,需要好的研究支持,不能僅憑大師提出的理論或是自己的觀察。許多流行的心理勵志書籍往往無法通過這個標準,我們推薦的書單請參考以下的高中生段落。
這些建議說穿了只有兩個目標,第一是瞭解心理學跟自己興趣契合度,第二是充實心理系相關能力。我會按照你的身份給你不同的具體建議,這些建議並非互斥,像是給高中生的建議,不代表轉學生就不能做。只是在有限時間內,我建議的優先順序有所不同。另外,這些建議不一定能套用到其他學校。即使是心理系,不同學校的風格或強項不同,請思考後再決定。最後,不例外要有免責聲明,以下的建議不代表採納後就保證你會進來心理系。
以下按照你的身份跟管道,分別有高中生、想轉學或轉系的大學生、想考研究所的大學生、想讀研究所的社會人。再來是相關活動,最後則是常見Q&A。
高中生
高中課程跟心理學有關的很少,因此建議多從各種管道接觸心理學,以及充實心理系的基礎能力。雖然有很多影集、電影或書籍跟心理學有關,或甚至套上心理學的名稱,但要小心很多是為了戲劇效果的誇大之作。如果想比較有系統瞭解心理學,建議在國內的大學線上課程搜尋「普通心理學」。這是大學的心理學入門課,可以瞭解心理學基礎跟不同領域的概要。而各大學心理系舉辦的心理營也是不錯的選擇,2024年台灣心理學會整理了各大學的心理營時程可供參考。
若想閱讀書籍,首要推薦的是「這才是心理學」。雖然我沒接到業配,但這本書以各種例子,很有系統地說明為什麼心理學強調「科學」。比起市面上流行的各種心理學書籍,這本書能打破你對心理學的幻想,也能初步瞭解心理學如何研究人類。至於其他書籍的書單,請點選參考書籍連結,按照領域列出有實證研究支持的書籍。上述的線上課程與閱讀,都很適合放在你的自主學習規劃。
至於充實基礎能力上,心理學非常有趣,她的知識領域橫跨傳統的三個類組。既要有如自然科學的科學精神與邏輯論述,對生理構造特別是神經的瞭解,亦需擁有一定的人文知識與關懷。因此,你可以從高中的探究與實做或是選修強化你的這些能力。
最後,各校心理系採計的學測科目與分科落差不少,請一定要事先研究採計的科目是什麼。
高中生書審準備
高中生進入心理系的重要管道之一是申請入學,而學習歷程檔案又是關鍵。我想獨立一節來談如何準備書審,這些原則也可以適用要繳交書審資料的其他管道,像是研究所、轉學考等等。
最重要的原則,要站在審查方的角度思考。聽來簡單,但正在做備審時可能很難做到,光是把資料整理好,或是生出自傳就耗盡心神了。我推薦你在生完資料後,再一一修改你的書審內容,是否切合審查方的要求。具體來說,你可以從幾點改善書審資料。
1. 只放有相關的內容:書審資料不是越多越好,當老師時間有限情況下,你會希望老師把時間平均分散在每一頁,還是著重在直接相關的內容?因此,請你要取捨,只放與心理系有關的內容。對「有關」的定義,請見本篇針對不同身分的要求。
2. 自主學習:自主學習的重點在學習如何「學習」,也就是磨練你能自己學習一件事物,並克服挫折的能力。因此,自主學習除了展現成果之外,你當中遇到的困難與克服的過程也很重要。這個能力在大學時更加寶貴,因為許多課程是由大學老師領你入門,但得自己探索與學習知識。
3. 課程成果:如果你有探究與實做、選修課,或是科展等,都很歡迎你放上備審資料。但它與自主學習的成果一樣,我們想看到的不只是最後的「結果」,更想看到你從中得到的邏輯推理、時間管理、反思等能力或心得。可以的話,你可以嘗試論述這與心理學的連結是什麼。
4. 自傳:我們不想進行身家調查,請只放跟心理系有關的內容,像是讀心理系的動機或相關能力等等。
5. 排版:每次閱讀備審資料,真的是眼花撩亂。我們平常閱讀的文章,都是白底黑字,沒有多加裝飾。因此,你不需要加上外框、套色、底色、螢光筆等特效。老師閱讀的速度也很快,不需要你額外標註粗體、套色,想告訴我們重點在哪裡。只要你僅放相關的內容,我們一定會看到你的重點。唯一小有幫助的,可能是像心智圖或架構圖,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你想論述的框架,但也不用多,一兩張即可。
想轉學/轉系的大學生
不知為何,轉學或轉系時,心理系往往是報名人數相當激烈的科系。而我們對大學生的標準會比高中生更高一點,畢竟你身為大學生,應該有更多探索自己志趣的經驗,且有更多機會接觸心理系的正式課程。因此,我們期望你已先修讀「普通心理學」以及「心理及教育統計學」這兩門大一心理系的基礎科目,由此思考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念心理系。修普通心理學時,你可能會很驚訝心理學的領域很多很廣,也會驚訝心理學很看重科學研究。修心理及教育統計學,則會打破你對心理學究竟是文組還是理組的困惑,不管是哪一組,統計學都是必備的知識。如果你真的學不來,或許要探究原因是什麼,以及自己是否適合心理學。
修讀完這些課程,若行有餘力且校內環境允許,也推薦你繼續往下修不同領域的心理學,探索自己未來想走的方向。我們期待經過這些較系統化課程的淬鍊,你可以開始從「心理學」的角度思考與分析問題,也能較確定自己未來想深入的領域。如果校內沒有提供心理學的課程,則推薦你跨校選修,或是使用本系的隨班附讀學分班的方式,都能接受到比較系統化的訓練。
想考研究所的大學生
心理學研究所可粗分成一般/應用心理學組、臨床心理學組、諮商心理學組。後兩者獨立劃分,是因為有對應的證照考試。若想當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,需報考對應的組別,取得學位方可報考,詳細規定就交給你做功課。一般/應用心理學組,則涵蓋除了臨床與諮商的其他領域,因此領域非常廣泛,有些學校則會再細分組別。目前高醫心理系則有應用心理學組以及臨床心理學組,兩組的簡介請見應用心理學組與臨床心理學組。
研究所比起大學部已經不是小朋友了,通常是更專精鑽研某個領域,需要自己設計研究與執行。因此,我們期待你已經具備心理學的基礎知識,瞭解自己想投入的研究主題。你有發現我把「領域」換成「主題」了嗎?領域只是大略的方向,但主題則比領域更細,舉例來說社會心理學是探討人際關係的心理學領域,但「親子教養」則是研究主題。每位老師擅長的研究主題不同,希望你來的時候,大致想好你想找哪位老師,又是對他的什麼主題有興趣。
如果你大學念的不是心理系,會期待你比上段想轉學/轉系的學生修讀更多心理學課程,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以及方法學基礎。一方面,進入研究所就會修習進階課程。如果沒有這些基礎,修課時負擔會比較大。另一方面,我們針對非心理系畢業的學生有規定需下修的課程,請見前兩段的兩組簡介。這些課程都是為了補足大家的心理學基礎,如果你在大學修過,就能先抵免節省時間。
想考研究所的社會人士
心理系往年都有不少工作一段時間再回來的學生,或是工作與學業同時進行的學生。像是公務員、老師、警消等身分,通常可以在職進修,申請一週一天的公假。而我們系的應用心理學組,也提供了「在職生」名額,比起一般學生會多一年的修業年限,讓你修課比較有餘裕。
比起大學生,已出社會的人由於離開學校了,要接觸心理學課程相對較難。我們系上為此提供了隨班附讀的學分班,也就是開放讓非本校學生,可以一起上心理系的基礎課程。雖然要繳學分費,但修完後就能拿到學分認證,未來進入研究所也能直接抵免。相當推薦大家,先去修讀學分班的課,從心理及教育統計學、普通心理學開始,瞭解心理系大一在學什麼,也評估自己適合心理系與否。學分班的報名方式請見高醫的推廣教育與數位學習中心。
瞭解高醫心理系的管道
閱讀完這篇文章後,你可能出現更多的問號,或是想探索的問題。除了上述段落出現的連結之外,通常各校的心理系也有不少深入瞭解的管道。以我們系來說,靜態通常各項活動都會在粉絲專頁或是instagram公告,推薦你按讚分享開啟小鈴鐺。除此之外,我們系也有能面對面交流的活動,像是每年寒假過後的open house,會開放高中生報名參與各系的體驗課程以及學系博覽會,這是2025年的活動簡介。而應用心理學組、臨床心理學組也會舉辦研究所線上說明會,可以更瞭解各位老師的研究特色。這些活動全部都會在粉專公告,請你一定要按讚追蹤,才不會錯過這些資訊。
常見Q&A
Q:我對XX課有興趣,想知道在上什麼?
A:如果對某堂課有興趣,第一步可以到大學部或研究所應用心理學組、臨床心理學組的課程地圖,可以瞭解課程的整體規劃或特定課程的領域。若想瞭解課程內容,則可以到高醫的課程大綱以課程名稱或老師姓名搜尋。如果你是大學部新生,每年暑假系學會有新生問答,113與112年的新生問答皆放在系學會IG的精選。內容上至學程建議、選課推薦,下至有沒有可愛的學長,主題多元。
Q:心理系畢業是當心理醫生嗎?只能當心理師嗎?
A:台灣沒有心理醫生,台灣沒有心理醫生,台灣沒有心理醫生,因為很重要所以唸三遍。如果想當醫生,請念隔壁棟的醫學系,並選精神相關的專科訓練。如果想當心理師,進行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,則需考取臨床心理學組或是諮商心理學組,經由全職實習一年,畢業後才能考取心理師證照。如果你好奇心理衡鑑或心理治療是什麼,請看網頁右下角有個紫色與白色的圓圈,點下去會出現對話視窗。他是我們的AI聊天機器人,內含心理學辭典,你可以跟他聊任何關於心理學的問題。如果你想瞭解心理系畢業的其他出路,歡迎你點選未來出路。心理學的未來相當多元,很可能不只是未來出路列出的方向,因此我們也組織了系友提供大家生涯諮詢。你可以點選百大業師網頁,瞭解系友從事的工作有什麼。